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走进不科学 第1423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比他更早的罗默在17世纪通过观察木星的日食时间确定了光速是有限的,因此米歇尔认为自太阳的光子在离开太阳时由于太阳的引力会减速。

他的推测指出,如果太阳的直径是原来的500倍大,密度相同,那么它的质量将是10^8个太阳质量,重力会阻止光从太阳中逃逸。

接着在1915年,爱因斯坦阐述了广义相对论,得到了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理论。

1916年。

基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史瓦西解问世。

1939年。

奥本海默证明了死亡恒星如果质量大于一个界限,就会无法对抗自身引力,形成无限密度的黑洞,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奥本海默极限。

至此,黑洞在数学和物理上的认知已经被推导到了一个不说多完美吧,至少相对成熟的区间。

理论上来说。

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的引力效应,科学家们能够验证相对论的预测——例如光线弯曲和时空扭曲等等。

另外通过观测黑洞吸积盘和喷流,物理界海可以研究高能物质在极端引力场中的行为,这几乎是等离子体与射电波相关的入门基石。

当然了。

以上这句话是站在后世角度来说的,眼下这个时期对于黑洞的认知与探索还非常的浅显。

如今黑洞这个名称还没完全确定,除了黑洞之外,它还有黑星、暗星之类的别称。

随后杨振宁的笔尖在自己画出来的圆形内部点了点,对徐云说道: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
收藏网址:www.hehebook.com

(>人<;)